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研究室概况
1.研究室简介:
物理学院2010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在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两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开展稀土过渡金属氧化物、计算物理、超导/磁性异质结构、量子磁性等方面的研究。现有实验设备总价值5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300余平米,硕士生导师4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研究室每年招收凝聚态物理方向研究生1-2名,理论物理方向研究生1-2名。
2.研究方向:
目前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稀土过渡金属氧化物物性研究。主要从事多晶样品,单晶样品和薄膜样品的制备及物性测试(鲁毅,赵建军,吴鸿业,孙运斌,邢茹,郑琳,周敏);(2)计算物理方面。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生物种群竞争(乔文华),用微磁学方法研究磁性薄膜和异质多层结构中的磁性和超导电性(吴鸿业);(3)凝聚态理论。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稀磁半导体系统(孙运斌),用解析和数值方法研究强关联电子系统(徐宝)等四个研究方向。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鲁毅,乔文华,赵建军,吴鸿业(详见 硕士生导师)。
3.获得资助:
2007年10月23日经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确定凝聚态物理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每轮建设周期为2年,从2007年开始每年资助3万元。2010年被学校确定为“凝聚态物理创团队”,学校每年资助10万,连续资助三年,共30万元。2011年申报了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项目“内蒙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已资助30万,后续资助50万。2010年获中央财政资助200万元。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在磁学与磁性材料领域,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多项, 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详见 主持或参与项目)。
4、工作条件:
凝聚态物理研究室下设三个分室,分别为计算室、样品制备和分析室、样品烧结室;现有设备包括:磁控溅射镀膜仪一台,多晶烧结炉二台,单晶预烧炉一台、X射线衍射仪一台(TD—3),电子分析天平数台,8核Linux计算机集群;基本能够满足多晶样品烧结,单晶样品预烧结,合金和氧化物薄膜的溅射生长,以及样品测试、数据处理的条件。利用中央财政资助,正在对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和扫描电镜(SEM)进行招标,预计2014年秋季就能到位进行实验测试。(详见 现有仪器设备)
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国际上先进的磁性单晶制备,磁性测量和磁畴结构表征设备,我们团队与中国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目前仍保持有一到两人在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2014年,经自治区评选,包头师范学院“凝聚态物理科研创新团队”与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3年,吴鸿业博士荣获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资助,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访学交流一年。(详见 学术合作与交流)。
5.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术团队每年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年度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和发表学术会议论文。近年来,学术团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学术刊物上(影响因子最高达到3.7),被SCI收录近30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被引用近百次。(详见代表性研究成果)。
6.团队建设:
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5人,硕士生导师4人。
科研团队:鲁毅(教授、硕士生导师),乔文华(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建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吴鸿业(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王文清(副教授、博士),许国顺(副教授),邢茹(副教授、硕士),金香(讲师、硕士),郑琳(讲师、硕士),刘桂香(副教授、硕士),李楠(讲师、硕士),杨海鹰(副教授),陈正平(副教授),周敏(助教,硕士),孙运斌(讲师,博士),徐宝(副教授,博士后)。
7.研究生教育:
研究室硕士生已毕业3人(2009级1人 :周敏;2010级2人:王洪金,范永生),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在读8人:2011级2人(何利民,冀钰),2012级3人(向俊尤,王志国,胡玉彪),2013级3人(武柯含,万素磊,刘少波)。(详见研究生教育)。
8、其它教学工作:
学术团队在教学方面,承担了我院3个本科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每人每年承担至少2门以上的专业课,在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在承担的课程中有2门为校级优秀课,2门为校级网络建设课;学术团队中有2人入选“3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获包头师范学院教学名师,1人获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获内蒙古第四届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