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成长 >> 正文

李国栋赴密西西比学院ISEC项目培训心得体会

阅览次数:   发表日期:2017-05-24

李国栋赴密西西比学院ISEC项目培训心得体会

 

摘要

中国梦与美国梦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远的国际社会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对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研究有助于个人理想目标的制定,本文即是对我从获得“ISEC”项目赴美交流奖学金至完成在美期间学习这段时间里,对于“中国梦”的重新体会,对于“美国梦”重新认识及对我个人既定目标的不断修改,文章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密西西比学院所见所闻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梦  美国梦  个人规划

 

初入密西西比学院的第一个早晨,我早早的起床跑步,一路上,不断地有人向你问候Morning!或停车“抬手示意”,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很快的被拉入这种彰显乐观向上的氛围中,同时,我也开始对我们国家的“中国梦”和我重新认识的“美国梦”进行思考。

我们国家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来的,无独有偶,同年1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重申了“美国梦”的概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加州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一场会晤上,强调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这正与我在这段时间,对“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思考不谋而合。值得强调的,“相通”一词根本上就意味着“中国梦”与“美国梦”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内在里又是互相关联的。本文既是以一种求同存异的思想剖析中美两国“梦”的区别,以其丰富的内在价值指导个人理想的的实现。

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产生上看,“美国梦”这个单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在其著作《美国史诗》一书中提出,即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一种信仰。对于一个热爱跑步的人来讲,我更觉得,“美国梦”即是每个人都有一个“Forrest Gump”式的追梦机会,它是因民众的需求而产生的,就像人们热爱《Forrest Gump》一样,每个人热爱自己的美国梦。也许会有很多人说,美国梦已经变味,包括美国本土作家沃肖尔,在其《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敏锐地观察到这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敏锐地观察到这几十年美国社会风气的变化[1],包括我们曾经去过的一家位于杰克逊的商场,自经济危机到现在,开门的店铺不及商场总铺的20%,面对社会风气以及经济环境的恶劣挑战,我依然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于个人梦想追求上,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如若说美国梦的产生离不开“Forrest Gump”式的文艺熏陶,那么,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梦的产生亦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高度概括,即是实现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翻阅历史长卷,“中国梦”的引领下,我国先后迈过了农耕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逐步实现了社会变化上一种质的飞跃,对整个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无论先前为谋求救国之道远赴国外留学的前辈还是今日获得“ISEC”项目赴美交流奖学金赴美学习的我们,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才有的我们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机会。

从两种“梦”的内涵上来看,“中国梦”是中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个概括,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把国家和民族层面的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即“国家梦”与“我的梦”的有机统一,用我的理解,即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小的梦想,而这千万个小的梦想汇聚而成的即是我们国家的梦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国运昌盛,满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提出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2]。这既是中国梦的内涵又是“中国梦”与“我的梦”的一种内在关系。以我为例,我认为我可以获得这次赴美奖学金即是我个人来讲,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倘若一个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得以实现,那么这个班级的集体力量必然有所提高,然而集体力量的提高的充分条件便是个人目标的实现。这便是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的表达。

反观美国梦,尤其是在这21天里很直观的感受到,美国梦即是一种国家信仰,又一种全民的生活理想。美国梦提倡的是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即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鼓励这那些人不懈奋斗,渴望获得更好的生活的人。他们始终相信,人们要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必须通过勤奋工作和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而不受所在社会阶层和出身背景的影响。这也不由让我想到我们的服务型学习老师Mr Robert,在介绍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课上,他坦言,她的叔叔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但是因为Mr Robert自己觉得,一个教师和一个商人没什么可谈的,他和他的这位叔叔没有太多交流,用Mr Robert的话来说,他并不会因为叔叔亿万资产而充满崇拜,反而是他总会以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沾沾自喜,他觉得成为教师是他自己梦想的实现,而叔叔还必须每天辛苦工作,在这个角度上讲,叔叔还没有他成功!说出来勃然一笑的事情,但却真实反映出美国梦在每个奋斗者身上的内在含义--每个人都极力希望获取更好的生活,固然通往世外桃源的路上布满荆棘,但平等、自由、民主即是每一个奋斗者乐观主义的源泉。

在美期间我们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与当地的留学生和密西西比学院的中国老师相处,在与他们接触中我不禁思索,我们的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是否有所关联?如果有那会有什么关联?

反复思索我们的出行活动,尤其是对当地州政府的参观,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来说,一直秉承的是“以民为本”,即国家是由人民大众组成的,国家梦想必然体现着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而与美国来说,200于岁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绝对难称悠久,加之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世界各地移民来到这片新大陆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国别背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外在特点,但是美国梦给他们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希望。可以说,“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是人民的幸福。而“美国梦”是人们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与幸福,强调个人权利的保障与实施。这种个人幸福都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都是有所体现的,即可以看出“美国梦”与“中国梦”的联系所在。进而分析,这也是是中国梦、美国梦、我的梦三者联系所在,无论“我”是谁,都可以算作中国梦、美国梦最小的一份子,而更伟大中国梦、美国梦既是以我的梦为基础更是要服务于我的梦。这也是我对州政府二楼最显眼处的那三幅代表不同含义的人物肖像画的理解!

在思考中国梦、美国梦、我的梦三者联系所在中,我渐渐发现中国梦、美国梦相互联系同时也大有所不同。

一是其深刻内涵的不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民族、人民这三个层面的物质、精神、文化上的富裕,是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美国梦”则更有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它突出的是个人和金钱,强调的是个人奋斗和成功,“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

二是文化背景不同。美国的发展道路是在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确立起来的,是上千年西方文化滋养的产物。在新奥尔良之行中,我们隔一段时间便会看到三五成群的房车呼啸而过,当地老师介绍,很多美国人甚至买房买房车出去玩!这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然而,在中国来说,没有房子为基本生活单位而去买一辆供游乐玩耍的车,确实让很多人难以接受。通过和历史老师Louis的交谈,他给我介绍了“新自由主义”,20世纪60年代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在美国流行,一种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美国梦”最高目标。这似乎成为了这点差异最好的解释!而“中国梦”则是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润下萌生,推崇的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也使得中国人民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都能够始终以伟大的民族智慧为底蕴,始终张扬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性格。

三是根本价值不同。“美国梦”强调个人价值,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集中体现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梦”则强调集体主义,具体描述即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真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看出,“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是前景不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社会矛盾尖锐,如我们购买新秀丽箱包的商场,几近80%的商铺是关门的,即便是开张的几家生意也甚是冷淡;与牛排店的老板谈及美国医疗保障制度,年迈的老板是满腹牢骚;服务性学习的老师也曾多次向我们展示美国的立法流程是多么复杂,等等。看着这些问题,我似乎感觉到“美国梦”可能难回昔日辉煌。但看看每节课老师们的神采奕奕,一早起来校工们的亲切问候,我感到的又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活力与乐观。而中国来说,首先在经济上讲,在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现在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发展势头迅猛。所以,从发展前景来看,可以用朱继东先生说过的:““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3]。”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的美国之行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联系与差异。也让我明白,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美国梦与中国梦,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所具有的相通性。也正是这21天的体会,让我觉得美国梦与中国梦并不冲突,个人梦是实现民族梦的微观层面,民族梦是实现个人梦的肥沃土壤,无论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还是中国梦更强调集体主义,都不能否认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所讲的关于人的社会属性中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其中,我们应当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将美国梦中个人奋斗致富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勤奋好学的文化中,吸收美国梦的优秀合理成分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在集体中充分地鼓励个性和创造,打破社会流动固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梦想[4]

 

    [1]刘曼.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9):124-125.

[2]赵美玲.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基本问题研究述评[J].桂海论丛.刘文雅,2014,30:47-52.

[3]朱继东.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理论导报,2013:14-15.

[4] 颜晨广. 中国梦与美国梦深层内涵比较[J]. 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1:10-14.

 

   

 

 

 

 

 

 

 

 

上一条:赵中业赴密西西比学院ISEC 项目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条:2016级物理ISEC班辩论赛圆满落幕

关闭

Copyright ? 2015 版权所有:包头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访问总量 9946

地址:内蒙古 包头 邮编: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