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挖掘北疆文化内涵,赋能自治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7月2日-3日,我院师生组成“北疆文脉基层服务暑期三下乡研学团”,以“探千年文明·赋品牌新能”为主题,走进固阳秦长城景区、达茂博物馆岩画与生态陈列展、内蒙古马文化展、民俗陈列展四大文化地标。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化研学、创意化实践,立体诠释戍边精神、岩画密码、马背智慧与民族交融的多元魅力,为北疆文化注入青春动能。

一、固阳秦长城:边塞雄关的时空对话
登临色尔腾山巅,巨龙般的长城在群山中绵延起伏,实践团成员立于秦长城夯土遗址之巅,俯瞰层峦叠嶂,惊叹于古人“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军事智慧。173座烽燧与5座障城构成的防御体系,无声诉说着秦代“夯层精确至12±0.5厘米”的工程奇迹。
戍卒身份沉浸体验:学生领取刻有“烽长”“戍卒”的仿古木牍,扫码解锁烽火传递剧本,在实景任务中感悟“誓守疆土”的赤诚。

二、达茂博物馆:岩画与自然的共生哲思

岩画陈列展中,《牵马图》岩画引发深度思考:画面中马匹占据主体,人物仅以尾饰点缀,印证古代游牧民族“马大人小”的构图哲学——对自然的敬畏远胜征服欲。

生态链声控沙盘:语音触发阴山不同海拔的植被投影与动物鸣叫,演绎“林-草-沙”生命共同体;
岩画拓印工坊:学生用宣纸复刻突厥鹿石岩画,在拓印中感悟狩猎场景中弓箭与奔鹿的动力学默契。
三、马文化馆:鞍鞯里的北疆精神图腾
蒙古马鞍特展以美学语言解码文化基因:
前桥翘角:15度倾角设计分散冲击力,隐喻“刚柔并济”的生存智慧;
镂空后鞧:轻量化结构平衡动能传递,诠释“动静相生”的哲学观。
学生亲手錾刻“风卷云纹”皮雕,嵌入芯片即可播放马头琴版《万马奔腾》,让传统纹样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四、民俗陈列展:民族交融的岁月密码
展厅内多民族生活复刻场景成为鲜活教材:


工装对比墙:蒙古族镶边皮袍与汉族粗布工服并列,磨损领口印证“蒙汉职工共炼钢”的工业史诗;
饮食共生展台:蒙式奶豆腐模具与晋式饸饹床同框,诉说“茶奶互融”的舌尖交融。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洋总结:
“北疆文化的厚度,在长城夯层间的草茎里,在岩画鹿角的纹路中,在马鞍皮绳的磨损痕内。物理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文明,用创意激活品牌——让戍边忠魂、马背智慧、生态哲思成为北疆最鲜活的文化IP!”

青春印记
从长城之巅的金石铿锵,到达茂岩画的自然密语;从鞍具雕纹的力学美学,到多民族工装的岁月留痕——物理学子以体验为笔、创意为墨,让北疆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时代潮头,书写了一场传统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